【本科教育教学巡礼】基础医学院遗传学教研室:深科研,多合作,强创新,重思政,厚基础——教研相长的教学之路

发布时间2024-11-20   字体大小T|T

一、教研室简介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学教研室/遗传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医学遗传中心,成立于2006年1月,同年5月建立兰州大学遗传学博士点,为二级学科博士点,2015年获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授牌“基因健康管理师创新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获批成立国际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中国区兰州大学基因组医学实验室,2017年获批甘肃省科技厅联合实验室认定,2017年获批成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甘肃基地兰州大学基因组医学工作站,2018年获批甘肃省科技厅认定的甘肃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21年获批甘肃省工信厅“基因组医学行业技术中心”,目前已形成了基因组医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完整的创新体系。


图1 遗传教研室的历史沿革

遗传学教研室是兰州大学医学教学与科研的骨干教研室之一,长期承担着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遗传与优生、蛋白质组学等的本科教学和科研任务。经过不懈努力,逐步使遗传学教研室发展为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特色教研室。

图2.遗传学教研室集体照


  “守正创新、传承卓越、严谨治学”的细胞、遗传精神在每一代遗传人中薪火相传,目前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共有教师6人。


图3遗传学教研室人员职称构成    图4遗传学教研室人员年龄构成

1.坚守党的领导,提高教师政治素养

病原免疫遗传党支部成立于2005年3月,现有党员教师11人。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党日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扎实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

党建引领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工作,支部带领全体教师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通过集体备课、开放组会、支部联建共建、师生联谊、慰问教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增进支部党员和师生凝聚力,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党员在党建、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工作业绩显著,多人被多次评为基础医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党员。


图5支部三会一课及组织生活会


图6 参加党支部合唱比赛及支部开放组会

2.教学科研相长,多国际合作

教研室于2006年5月建立兰州大学遗传学博士点,为二级学科博士点,是医学院首批博士授权点;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甘肃省医学遗传学会、甘肃省健康管理研究会、甘肃省生物工程学会、甘肃省遗传学会理事单位;基因健康管理师创新人才培训基地,国际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中国区兰州大学基因组医学实验室,甘肃省科技厅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甘肃基地兰州大学基因组医学工作站,甘肃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因组医学行业技术中心。

图7 教研室荣誉

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973项目分课题2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3项,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6项,校内科研项目5项。已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73篇,其中SCI核心期刊论文127篇。15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1项,含2项国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甘肃省新产品认证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

图8 教研室的专利

图8 教研室的省部级奖励

教研室通过多年的交叉融合已经形成一个年轻有朝气、扎根西北、勤奋向上的科研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6名,兼职教学科研人员12名,含在站博士后1名,平均年龄43岁,其中4名有出国一年以上学术交流的经历,5名有博士后工作经历。已累计培养出站博士后3名,博士20名,硕士56名,2021年获兰州大学十佳导学团队称号。

图8 第二届 十佳导学团队
表1教研室研究生招生学科点与研究方向 

教研室目前已经与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项目总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犹他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莱斯特大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在内的20多家高水平国际专业科研机构、高校及学术组织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已经和40多名海外专家建立频繁密切的学术交流,其中包括4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的院士及其团队成员。8名海内外专家已经被聘为兰州大学的翠英讲席教授或客座教授。

 

图9 开展国际合作

教研室主任谢小冬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5年荣获兰州大学国华杰出学者领军人才奖,2020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2年荣获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

苏刚副教授主持4项校级教学项目,发表教学论文2篇,获2024年隆基教学新秀奖;获2015年兰州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指导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新医科本科交叉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获2项第十届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三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兰州大学选拨赛铜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兰州大学校赛优秀奖。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兰州大学选拨赛优秀指导教师;2021、2015年兰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优秀指导教师”;2014、2015获得兰州大学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2021年获欧美同学会第二届“双创”大赛二等奖。

李培强副教授,获得兰州大学医学院首届教师教案比赛三等奖(2018年),获得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第四届授课大赛暨2017年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2017年),兰州大学第十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兰州大学选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获得2024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动西类团队组)

图8 部分个人获奖证书
课程荣誉:2012年医学遗传学课程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20成立《医用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
图9  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证书
承担的教学项目:.“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省级规划教材及建设项目,兰州大学2024-2026年精品自编教材建设项目,兰州大学首批课程思政案例库和思政课案例库(问题库)及其教学指南,分子医学知识图谱建设与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分子医学教学模式探究。
3.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任务保质保量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均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小班教学,团队合作,以经典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之后,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并以创新创业等本科生科研实践为补充。
4.及时总结,形成理论成果
教学团队近年来主编了《医学遗传学(全英文)》(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医学免疫学》、《基因组导向下健康管理》、《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医学遗传学习题集》、《医学微生物学习题集》、《医学免疫学习题集》等教材及教辅材料,参编了《现代医院英语情景会话》《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遗传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等教材。

 

图10  教研室编写的教材

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亮点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走上了快车道,AI课程、AI助教的出现又再次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提速,追求高效教学成为了教学的主流,教学创新也围绕高效教学不断迭代更新,追求效率成为了教学的核心。然而,教育的本质是触动与激发,触动内心,激发热情,效率最大化的追求让触动与激发慢慢湮灭在知识的快速刷新中。遗传学教学在兼顾教学效率的同时,不忘育人初心,走出了自己的“慢”教学之路。

1.教师“慢”培养-磨炼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技巧

无论是青年教师入职培训,还是在职教师职业提升,均遵循“慢”培养原则,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不突击。

图11教研室青年教师培养路径

图12  教研室在职教师提升方案

2.课程“慢”建设-打磨一流课程,助力学生成长

(1)点亮线下教学,精耕三尺讲台-坚守理论教学初阵地

近十年以来,在慕课、微课的潮流冲击下,线上教学成了众多课程追求的新形式,出现了“无线上,不成课”的情况,线下面对面教学不断被诟病。面对面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时间限制、空间限制,但是其能为师生提供的真实的教与学体验是线上课程无法比拟的。线下面对面教学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它更多的承载着学生感受校园文化、增进交流沟通、促进师生感情交流等作用。遗传学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全套学习视频作为学习辅助资料,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资源选择适当的资料进行学习,但是始终坚持线下面对面教学。与学生面对面,处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适时互动,融入课程思政,引入学科前沿发展,时刻关注学生课堂反应,将学生吸引到真实的课堂中。

(2)融合线上线下,打造一流课堂-开辟实验教学新模式

教研室的医学遗传学教学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不断接受挑战,突破自己能力限制,打造学生敢于尝试创新的安全课堂

制定线上课程导学计划:大学生对于线上课程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有学习被动和自控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任务之前,应明确线上教学大纲,发布教学任务节点,制定线上导学实施方案和适当的奖惩措施,不断引导学生开展线上课程,并将完成情况纳入过程性考核指标,督促线上教学课程的顺利完成。

针对不同讲授内容和侧重点制定线上线下课程内容:由于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知识涉及范围较广,临床应用又比较强的医学学科,因此在规划线上和线下课程时应考虑讲授内容的合理安排。一方面,建立线上课程平台:包括课程总体教学电子教案和电子教材;每个章节的课程PPT和讲解录播视频;课程主要参考电子书籍和主要文献;课程相关网站和数据库及查阅指南;按照章节发布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讨论主题和作业。另一方面,线下课程以PBL和CBL教学为主,围绕遗传病发生的遗传机制,遗传咨询和再发风险估计、基因检测诊断等临床应用环节展开讲授和讨论;并对线上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主题讨论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授和解答;利用多媒体资源和雨课堂弹幕等手段,实现讨论课程的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学生对于线上课程有一定的积极性,但问卷也暴露了学习被动和自控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任务之前,应明确线上教学大纲,发布教学任务节点,制定线上导学实施方案和适当的奖惩措施,不断引导学生开展线上课程,并将完成情况纳入过程性考核指标,督促线上教学课程的顺利完成。

针对不同讲授内容和侧重点制定线上线下课程内容:由于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知识涉及范围较广,临床应用又比较强的医学学科,因此在规划线上和线下课程时应考虑讲授内容的合理安排。一方面,建立线上课程平台:包括课程总体教学电子教案和电子教材;每个章节的课程PPT和讲解录播视频;课程主要参考电子书籍和主要文献;课程相关网站和数据库及查阅指南;按照章节发布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讨论主题和作业。另一方面,线下课程以PBL和CBL教学为主,围绕遗传病发生的遗传机制,遗传咨询和再发风险估计、基因检测诊断等临床应用环节展开讲授和讨论;并对线上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主题讨论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授和解答;利用多媒体资源和雨课堂弹幕等手段,实现讨论课程的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图13  医学遗传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思维导图

3.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分子医学课程体系

遗传学教研室与生化教研室在学院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对课程内容不断实践和优化,课程组构建了内容深度整合的分子医学课程体系,实现对于传统课程内容的精简,优化及有机衔接,充分体现了以分子—细胞为主线的生命的整体性和医学的整体观。分子医学整合课程的实施,打破了传统医学学科的授课体系,将有内在逻辑的四门课程紧密的衔接在一起,这种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课程整合,提高了授课效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以分子和细胞为主要对象的医学基础学科的系统性认识和医学知识体系的整体观。

 

图14  分子医学模块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

经过4年实践,分子医学逐步实施多元化教学途径:基础科学知识的临床应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关注点。分子医学整合课程主题是围绕分子-细胞来探讨医学科学问题,涉及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一定临床应用知识。因此,在建立了以主要内容为基础的线上教学体系后,线下的课堂讲授不仅仅要进行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媒体手段,还应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如TBL、PBL、CBL等。TBL(Team-Based Learning)模式会对学生的行为和参与有积极影响,提高学生的沟通和批判性思维技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主要优势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实现对给定的基础与临床知识的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CBL(Case-based learning)是通过某一医学典型病例组织学习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TBL适当结合PBL和CBL的多元化模式,设计特定问题和病例来引导学生对分子医学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思维整合,这种多元化模式是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整合医学实现的重要途径。在分子医学线下授课过程中,课程组逐渐建立了基于原版书籍图例、Medline数据库医学文献为基础的问题和案例库。通过多元化模式加强学生对于课程整合 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推进了课程整合进程。如,在分子医学课程中,课程组将细胞生物学讲授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生物化学讲授的生物氧化过程和医学遗传学讲授的线粒体遗传与疾病,通过整合课程专题讨论“生物氧化的细胞分子基础及与疾病的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查阅资料和讨论汇报,可以促进学生将这些知识点通过三羧酸循环产生ATP的过程,了解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引入疾病例如线粒体脑肌病展开讨论,将进一步明确线粒体遗传模式及在生物氧化中的作用。又如在讲授细胞膜结构时,引入原版教材图例,建立PBL小组,展开对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机制,以及化学突触中离子通道作用的自主学习讨论,并课堂汇报;在讲授细胞骨架引入染色体迁移的分子机制的PBL教学活动,强调分子马达的作用,突出分子医学的特点等。

育人是教学的核心,课程思政是育人的灵魂。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教学团队采取了如下措施:组织团队交流学习,统一认识,通过学党史、学《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学先进,立德在先、身正为范。分析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与需求,找到思政与课程的结合点,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为立足点,进行系统设计。传统教学与线上资源有效结合,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医学教育教学。教学过程中,分别在授课初期、中期和结束时展开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根据学生反馈进一步优化调整,最终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使课程思政实践入心、入行、入规范;使课程思政效果入情、入理、入三观。

图15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图20  课程思政案例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