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中西医结合学家 赵健雄

发布时间2019-01-15   字体大小T|T
 
赵健雄——中西医结合学家 敦煌医学开拓者奠基人
 
赵健雄,男,汉族,1942年11月生,陕西省榆林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198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导师为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岳美中、方药中教授。为甘肃历史上第一位中医硕士。1966年至今,在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等单位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临床医疗和管理工作。1983年至2004年,历任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兰州医学院副院长、院长、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1992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4种杂志编委。主持完成部、省级科研项目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研制出新药2种,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敦煌医粹》等5部,参编著作《现代中医内科学》等31部,参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9篇。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名老中医,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主要业绩:
1 杰出的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者
熟悉医学教育,擅长学校管理,为甘肃省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983年起,担任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在该校的创建、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85年调任兰州医学院副院长。1999~2004年任院长,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设计者和推动者。任院长5年期间,教职工的校内津贴翻了两倍。2003年,组织带领全校师生,为兰州医学院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成功,实现了办学层次历史性的突破。
2敦煌医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83年起,历时六载,三赴敦煌莫高窟,查阅百余万字文献残卷和缩微胶卷,在国内外首次系统整理研究了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出版专著《敦煌医粹》,编制《敦煌医学幻灯片》一套,发表论文23篇。1989年,该项目经国内著名专家鉴定认为,首次提出了“敦煌医学”的新概念,令人信服的确立了“敦煌医学”作为整个敦煌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空白,对中医学、敦煌学、医学文献及中医临床、摄生防病均有重要意义,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敦煌医学研究多次在国内,并6次在国际学术会交流,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科技报、新华文摘及日、美等近百种报刊书籍和中央电视台均予以报道。1996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获得世界传统医药突出贡献国际一等金奖。
3 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家
在医学教育方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质量优秀,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在甘肃中医学院,主办3期全省中医经典著作提高班。在兰州医学院,组织开办了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点的主要创建者,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1993年,创建了甘肃省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兰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995年至今,该学科一直为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该研究所列入省级重点实验室。1998年起,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甘肃省首位医学博导,现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54人。
在中医抗肿瘤和防治镍毒的科研方面,研制开发出国家准字号新药“扶正补血颗粒”和医院制剂“扶正解毒颗粒”,在中医药防治有色金属毒及临床治疗慢性镍毒损伤方面,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专著《镍毒性与中医药防治研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在临床医疗方面,是德技双馨的陇上名医。临床诊治病人40余年,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累起沉疴,名噪遐迩。如从死亡线上治愈危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杨明泉;使服激素致胃出血的危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马进龙完全康复,弃杖行走自如;治愈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田建根;单用中药治疗使患者杨毅铭的甲状腺腺瘤完全消失;中药为主使宫颈癌放疗性结肠炎便血的患者白妍转危为安。1997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已指导学徒5人。2001年获“中西医结合贡献奖”。200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名中医。2008年,《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第1期(全国首次进入SCI-E来源的中医药期刊),以杰出人物专版介绍了其业绩。
4 情倾黄土地
赵教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扎根陇原学习、工作、生活半个世纪。在研究生毕业时,谢绝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挽留,执意回甘肃。在“劳动节感怀”中,他写到:“黄土地滋育了我的精髓,陇原的山锻炼了我的筋骨,黄河的水循环在我的血液。我酷爱着这片热土,愿将我的青春、生命为她竭诚奉献。”为了学校的发展,他16次到省财政厅要来一笔两千万元的专款;借用8分钟为兄弟单位安排的时间,情真意切的汇报感动李嘉诚先生,要来60万元少数民族医生培训经费。他平易近人,随时聆听教职工的意见,仅在改善校园道路建设中,亲临现场提出8处改进意见;一连数日昼夜加班,亲自修改30多份博士单位和学位点的申报材料。身为院长,清正廉洁,拒绝吃喝玩,主动退回施工队的购物卷,向学院纪委上交学生家长从邮局寄来为招生录取求情的汇款。群众赞他“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繁忙的行政、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使他几乎牺牲了全部的业余时间,连出差在火车上、飞机上,住宿的宾馆里,他也是全副身心地在工作、学习或思考问题,不轻易放过哪怕是几分钟。在研究敦煌医学的那段日子里,经常是干到深夜一、两点钟,曾3次虚脱昏倒在写字台旁。由于长期紧张的工作积劳成疾,2007年曾脑梗死住院,但他康复后仍然肩负着一名专家、教师和医生的多种工作。2007年12月退休,然而退而不休,积极奉献,继续承担校内教学科研工作,参加国家部委和省厅的科研立项、奖的审评,提出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建议。作为名医,平时在校内校外,街头道旁,问病寻诊的人络绎不绝,赵教授总是耐心细致的释疑解难,随时诊治处方,深得患者的爱戴和赞扬。获甘肃省老教授协会“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和兰州大学“十佳老人”。
赵教授已入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传》、《当代名老中医图集》、《共和国脊梁》等,以及英国I.B.C和美国A.B.I编撰的《国际杰出名人录》,国内外100多篇报刊、书籍的文章报道了他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