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病理学家 王扬宗

发布时间2019-01-10   字体大小T|T
病理学家  王扬宗
     王扬宗(1926—2008),辽宁新民县人,病理学家。1944年考入满洲医科大学(现中国医科大学),1950年2月毕业后在东北工作, 1952年10月来到甘肃兰州,在兰州医学院工作了56个春秋。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现甘肃省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常务委员等职务,曾任《中国循环杂志》《地方病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国外医学:生理、病理分册》等杂志编委。
1951年,王扬宗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师资班学习,师从病理学家胡正祥、刘永教授,为他从事病理学工作奠定基础。在这里他还相识了同班的王荫棠老师,两人互相勉励、共同提高,后来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深情伉俪、事业上的真诚伴侣。1954年他又到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系进修,师从病理学家梁伯强、杨简教授,这进一步促进和提升了他的病理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病理诊断技能。
      王扬宗青少年时代,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奴化教育之苦,亲历了日寇铁蹄下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他总说东北人民普遍对沙皇俄国和日本在心理上有挥之不去的阴影,日俄两国曾经在我国东北的土地上鏖战,胜利者日本占领了南满(东北南部),日后竟然染指全中国。亡国奴的滋味,让他刻骨铭心,以此现身教育我们要有民族气节和民族自豪感,激励我们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
王扬宗9岁就没有了母亲,孤身一人离家上学,虽然没有与继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但他1950年2月毕业后,每月都给继母和父亲寄钱,接着又供他的一个弟弟上学,直至家里老人去世和弟弟毕业工作,但他自己的衣着和生活却向来很简朴。此后还不定期亲自到远在东北的老家探视其他亲属。
      王扬宗博学多才,大量浏览中外文期刊和书籍。除自己订阅《中华病理杂志》等几种专业杂志外,他严格按照他自己制定的阅读规划,定期到图书馆按期阅读自己选定的几类国内外重要期刊,并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记录每种期刊的阅读进程及阅读笔记。另外,他从不放过任何新近出版的中英文病理学鸿篇巨著,每本他都是刻苦通读全书的,而且在每本书后面都记载着他通读完的日期。此外他还通晓英语、日语、俄语和德语四种语言,他的外语底蕴深厚,关键在于他平时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实践,他经常购买和阅读日语书籍期刊,观看日语电影、收听日语广播等来吸收和巩固新的词汇和用法,以此不断充实和提高日语应用能力。
      王杨宗早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系进修学习时,就注意收集用于病理学教学的稀缺大体标本和显微组织切片,充分完善和补充了当时有限的教学资源。他广泛涉猎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使病理学这一桥梁学科的教学更加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积极引导学生对照标本或实地尸体解剖开展自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他一向重视教材建设,早在教材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他就自编了一套“病理学实验技术”讲义,供年轻教师和进修生学习,这部教材一直沿用到1980年代末。为此,他一贯以优异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热情关爱,得到广大学生的爱戴拥护。
      王扬宗1952年初来到兰州医学院,当时兰州医学院的病理解剖学事业基础薄,起步晚,而且无专业实验室、科研资金匮乏。王扬宗不怨天尤人,充分利用既有条件,经过付出超人的努力,做出了不凡的成绩。根据当时的实验设备简陋但甘肃省地方性疾病多发实验资源相对丰富这一特点,着手研究甘肃省多发的一种心肌病---克山病(因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而命名)。为此,他经常到甘肃礼县等地农村调查该病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疫区动物标本(当时教研室的毛曼霞等大夫参加),前后持续好多年。这些工作对于阐明克山病的发病机制、病变类型以及预防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文革结束以后,王扬宗先后出任兰州医学院副院长和院长职务,曾三次赴日本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使学院与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加强了学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
      王扬宗不仅在科研上做出了成绩,科研态度也是十分严谨,他反复叮嘱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能光靠技术员或别人的帮助,在实验中不仅可以锻炼操作技术,也可以帮你发现问题,遇到奇异的现象,启发自己思考。有些新发现就是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如青霉素的发现)。同时,在实验中务必把记录作的更详尽一些,按照开始设计定出的项目,应可能详细记载,就是将来用不上也没有关系,可是如果后来真正到需要时,由于没有记录则悔之晚矣。总之,一定要亲自动手,这样也能增长技术和智能,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意思吧!
      王扬宗对学生十分关怀,王扬宗夫妇都非常关照那些孤身在外的在读研究生,盛情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聚餐。每次当学生们踏进家门时就会发现丰盛的酒菜早已备好,然后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餐桌上师生一边喝着香槟和啤酒、吃着山珍海味和饺子,一边听着老师讲三国人物、红楼故事……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