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研室简介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学科创始于1933年,同年成立了教学组,1946年并入兰州国立大学,1952年成立病理科,1954年原兰州医学院建院时正式成立病理解剖学教研室,2004年随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2005年成立病理学研究所,2019年更名为病理学教研室。
病理学科由著名的马馥庭教授、王扬宗教授等老一辈病理学家创建,经由赵俊生教授、朱任之教授等为代表的资深病理学家不懈努力发展,在病理学科带头人李敏教授的引领带动下守正创新,建立了一支全局统筹、历练深厚、业务过硬的双师型为主的教研团队,能用心致力于教学、科研与病理实践,能用心致力于“筑理强基、实践辩理、思政育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
图1 病理学教研室人员
第一排左4(王杨宗),第一排右4(赵俊生)
图2 病理学教研室人员
病理学教研室有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博导1人,硕导4人,团队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其中80%为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具备8~40年不等的教龄。(图3、图4)
图3 病理学教研室人员职称构成 图4 病理学教研室人员年龄构成
1.牢记初心,自律自省,力做四有好老师
病理学教研室团队教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对标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践行、实践赋能、启智塑魂”为课程培养目标,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守好课程阵地。教师们致力于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提升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勇于面对挑战,勇于承担责任,不断超越自我。我们注重课程顶层设计,严守课程建设的“两性一度”,规范课程教学各环节,将课程教学育人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教学目标明确,融入临床病理实践的自主参与式学习,注重学生学、练、思、评结合的过程记录,并认真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打磨形成了以“培基-辨理-明道,促进学生卓越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病理学创新教学团队。承担本科生专业核心课7门,专业选修课1门,通识课3门;学生年均人数1300余人,教师承担总学时年均4000余学时。(图5)
图5 病理学教研室承担本科生课程
2.时刻用心,教研思结合,打造教育教学生态
病理学教研室团队教师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专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时刻不忘在教学、科研、病理临床和司法实践中打磨锤炼,并紧密融合、不断思考、善于总结,实践充电以促教、科研创新以促教;师资素养高、业务精、能力强,持续将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言传身教回馈教学;并注重数字化转型,建设病理学一流课程、打造一流课堂,形成了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图6)
图6 病理学教研室教育教学工作生态链
3.持以恒心,踔厉进取,荣誉与成果丰硕
病理学教研室团队教师致力于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科研及司法鉴定工作,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1课程建设:《病理学》课程为2003年首批省级精品课程,2020年被认定为校级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院级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获批兰州大学及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图7)。病理学教学团队2015年获批兰州大学主干课程团队。团队教师负责建设的《消化系统》课程,2023年获批兰州大学及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
图7 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证书
3.2 获奖与荣誉:获得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及院级主要荣誉和奖项(或人次)共计28项(图8):
(1)全国医学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项、最佳教案奖1项;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人次;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1人次;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1人次。
(2)西北地区医学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项;甘肃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甘肃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次;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甘肃省技术标兵”称号2人;甘肃省“333”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甘肃省高校教学成果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人次;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各1项、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
(3)兰州大学隆基教学新秀奖2人;兰州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兰州大学多媒体授课大赛二等奖1项;兰州大学课程思政比赛二等奖1项;兰州大学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项;兰州大学医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1项;兰州大学医学院优秀实践指导教师1人。
(4)基础医学院讲课比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图8 国家级、省级及隆基教学奖获奖证书
3.3 教研、教改与教材:团队教师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兰州大学教研项目8项,兰州大学教材建设项目3项,兰州大学医学部省级教学团队培育项目1项、卓越师资团队项目1项、骨干教师培育项目1项,吉林大学病理学AI课程西部行项目1项;其余承担参与的各级教研项目多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10余部,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图9)
图9 编写教材及教材获奖
二、本科教学特色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兼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课程的学习有理论课、实习课(大体标本、切片标本教学和尸体剖验见习)、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等,没有扎实的病理学基础,就难以理解疾病的临床过程和规律,难以掌握临床诊疗的技能和规范,更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疾病的预防、诊疗药械的创新都需要病理学知识和技术的支撑。病理学也为临床提供疾病精准诊疗和预后判定的“最后诊断”(final diagnosis),病理学诊断能力体现着医疗质量水平。著名医生和医学教育家 Sir William Osler(1849—1919 年)曾写道,“As is our pathology,so is our practice”(病理学为医学之本)。“无实践不病理”是病理学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原则,病理学的教学和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结合实际的病理诊断、实验室操作和临床案例分析,学生和医生才可以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
1.“德为先、知为本、行为要”,知行合一的师资队伍培养
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师德建设,身为师表,应先以身作则,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身教与示范是病理人代代传承的精神内核与标准,集病理学教学、医疗与司法鉴定、科研任务于一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亦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一是聚焦学科前沿,加强学习研究,把准学科发展方向,通过不断更新和深化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提升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图10);二是聚焦学科纵深,加强力量协同,加快发展专业,不断实践和提升医疗与司法鉴定能力水平;三是聚焦科研前沿与精准诊断,加强科研产出,不断钻研和创新、提升科研学术水平。随之继而赋能教师教育教学,助力“筑理强基、实践辩理、明道践行、知行合一“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打造师生教学学术共同体。
图10 教学理念、技能及课程思政培训证书(部分)
建立和完善教研室内师资培养的制度规范,明确教师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教研室内的新入职教师准入、青年教师提升、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试讲制度、建立健全教学档案制度等,并依托学院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与外部评价体系,确保新任和专任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学院“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追求卓越”的教学质量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师生教学质量共同体。(图11)
图11 病理学教研室“知行合一”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2.“知行合一”育人价值导向下,病理学一流课程建设与运行
病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观察到微观识别,从形态鉴别到组学,从单一技术到融合交叉,从主观经验判断为主到可自动化判定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转变。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病理学与病理学实验课程建设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迭代更新,病理学为医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强支撑课程,为全面贯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多元发展、追求卓越”的质保理念,团队以学生发展、学习产出为核心目标,一是融创学习生态资源(重塑目标、融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二是学习活动或教学方法的选取与融合,三是完善多元化评价学习产出方式,四是课程思政全过程的育人融入。基于OBE理念的总体课程设计,通过“一心四翼”的一流课程平台,提升课程内涵,强调内容的高阶性、方式的创新性与评价的挑战度,重塑学习内容与形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图12)
图12 病理学本科一流课程建设体系
2.1融合教学内容,分层资源建设,创设学习生态环境
依据教学目标,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呈现基础、综合、挑战三级知识层次,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知识联结模块、疾病发生发展与临床病理联系模块,融合基础内容入病变、整合临床内容入病理类型与临床病理联系、整合科研前沿入病因与发病机制,融合诊断与鉴定实践、丰满教学案例,融创学生学习的丰沃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在早临床与医学问题实践中的学习,增加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高阶性”部分。以适应学生整体与个性发展学习的需求。(图13)。
图13 病理学课程线上分层资源建设
2.1.1 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助力病理学学习,依托超星平台,进行知识图谱建设:①建立病理学知识图谱,对应图谱搭载资源;②三基知识内容拆分、重组,融合交叉相关学科内容,凝炼视频小课;将视频、动画等直观演示、学科前沿相关视频资源搭载;③建设在线病理标本与切片数字库,目前有标本150余件,切片100余张,可供随时学习;④开放形态学虚仿在线平台;⑤建设在线题库近千余道,对标执业医师考纲,增加应用型客观题,约占50%。同时数字化资源还包括AI出题、AI赋能教和学等功能,学生也拥有24小时学伴。
2.1.2 《病理学AI课程》西部行助力一流课程持续建设:智慧树网病理学AI课程给本校学生,作为补充学习资源开放,并且我们与吉大等多所大学联合、集体备课,同上一堂课等教研活动,也进一步推动病理学课程的持续建设。
2.1.3 线下资源建设:编写教研室临床诊断与司法鉴定实例教学案例库(表1),设定与教学目标相关联问题,做到一例多用,多例并举,对准知识点内容,拓深情境式教学。
表1 病理学教学案例库列表
2.2 线上线下互补融合的“进阶式”闭环学习与评价
我们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划分线上和线下部分、并互补融合,设计基于探究的“体验学习”模式,强调学习目标、考核、活动的一致性,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丰富的学习内容、复杂的学习负担、灵活的学习互动交流、全过程的评价机制。课前、课中、课后形成进阶式学习模式推动学生创新精神与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2.1 课前任务提要求-基础学习、存疑
要求学生完成线上基础知识预习与梳理并进行效果评测,基本病理变化的观察与训练,为课堂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自主探究,提出新问题,带着思考进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2.2 课中活动引参与-应用提高、思辨、释疑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创设恰当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参与式学习。代表性的包括:融合BOPPPS的问题情境,通过“介绍案例-展示线索-分析关系-找到真相”形成“我是大侦探”的高效教学模式;融合职业角色代入的全新临床病理讨论(CPC)模式(图14),通过小组合作分工模拟学习,创设实践情境,设置引导性、开放性的思考题,探讨死因,汲取诊治教训,促进学生探究、建构知识框架并融会贯通,提升临床思维训练和分析诊断能力培养,并融合知识地图、案例报告展示等方式强调学生形成式及转化式学习,促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思辨,完成高阶挑战教学目标。
图14 病理理论与实验课的临床CPC教学设计
2.2.3 课后挑战强能力-检验挑战、再学习
课后通过多样的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活用已掌握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升综合素养与创新意识。通过完成挑战性综合任务:包括读文献-科研思路训练;CPC讨论病例的延展思考、思辨产出提交报告,并师评、互评、自评。创新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于生活,包括制作宣传海报、在朋友圈宣传医学知识等(图16)。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习全过程形成有效的闭环(图16)。
图15 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示例
图16 学生学习闭环示意图
2.3 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运用病理课程思政案例库资源,实例、实情、实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职业使命与责任感,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严格课前、课中、课后要求,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思维方式。通过疾病规律探索的来龙去脉,培养科学探索精神;通过演示与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学科思维与方法,达成科学方法教育;通过榜样引领,行家国情怀、职业使命与担当的情感价值教育;利用教师参与的实例,实情实境练习和思考的过程,增强学生共情与反思能力与职业使命感、责任感。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入、全人培养,价值引领,明道而践行。(图17)
图17 解剖现场、临床病理诊断及存档资料
2.4 采用多元化评价学习产出
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客观与主观评价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融合的方式(图18)。全面评估教学与学习效果,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提供正面反馈,形成学习闭环。
图18 学生学习成果示例
“2024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形态学数字切片读片暨数字解剖标本辨识大赛”及“2024年首届甘肃省大学生医学形态学数字切片读片暨数字解剖标本辨识大赛”中,教研室教师指导的学生,在病理学赛道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混合赛道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5位指导教师均荣获“甘肃省优秀指导老师”,病理学团队获卓越团队奖。(图19)
图19 指导学生参赛获奖证书(部分)
3. 实践导向的自编教材建设
为进一步体现病理学知识体系与实践要求,对标学习学习产出,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自主编写《病理学实验指导》,将病理学实验内容中大体标本、切片标本的学习观察,尸体剖验学习与见习、临床病理讨论等,融入实验教材中,在筑牢病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实践理解疾病的临床过程和规律,训练临床诊疗的技能和规范,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为将来提高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打下基础。
4. 科研促教,助推卓越医学生培养
病理学教研室在传承发展基础之上,凝练形成了3个科研方向,推动和促进了教学的提升和发展。
4.1 通过科研活动,拓展教师的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带入课堂,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获得更大收益,提升教学质量。
4.2 通过科研活动,促进提升本科生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利用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有利于学生科研思维、科研设计和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上,病理学教研室坚持以“知识践行、实践赋能、见微知著、知行合一”的本科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卓越医学生培养为目标与路径,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宗旨,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修、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与学术交流,提升梯队教育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持续推动学科发展,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为医学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