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

发布时间2024-12-20   字体大小T|T

    一、总体概况

    中西医结合学科依托“一带一路”中医药标准转化与培训合作基地、中医药标准转化与培训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立足甘肃,以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甘肃道地药材的开发应用为中心,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西北地区区域重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以培养甘肃省及西部留得住、用的上的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为目标,服务甘肃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3人,毕业学生2均已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现有在校生研究生10人。专任教师24人,博士学位教师16人,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5人,研究生导师6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西医结合学科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多举措发掘思政工作潜力,着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多举措着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

    结合研究生实际思想动态特点,成立研究生党支部,学院副书记担任研究生党建工作主要责任人,聘任年轻教工党员担任研究生支部书记,发挥年轻党员与研究生年龄相近,科研工作联系密切的优势,及时把握研究生思想动态,潜移默化,正确引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

    (二)以思政为导向,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贯彻落实兰州大学“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活动。每位教师联系一个学生宿舍,定期开展走访、谈心活动,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聚焦国家政策和时事热点讨论,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课程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100%做到门门有思政,堂堂有声音。从课程思政类案例库建设、配套教辅材料建设、教研论文、教改项目、在线课程制作等方面入手,做到规定内容不缺失、自选内容有特色,确保“课程思政”贯穿每一堂课,将立德树人深度融入课堂教学。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

    明确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和育人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要求以及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学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发挥研究生导师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的示范作用和在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思政教育中要求导师与研究生一起学习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针对时政热点展开深入讨论,在日常学习和潜移默化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学位点导师选聘、考核规范,建立导师定期例会制度,定期督查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科研培训、日常生活等全方位的联系和关心,提升研究生导师工作水平,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

    守正创新,云端讲学,在课程教学过程注重教学的思想性、启发性和先进性,在课程中使用辩论式教学法、古典文学案例教学法、古典医案与现代著名医家医案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临诊病例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的“慕课”,扩容学习资料,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通过线上、线下学习,推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导师定期培训及师德师风考核

    加强导师师资队伍培训,2023年组织导师参加多次培训,师德教育专题培训,重点指出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并把师德师风工作纳入了导师的日常工作,在年度考核、晋升职称等过程中考核师德师风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修订2023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预答辩等必修环节考核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由教育部与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资助、学院承办的“2023澳陇青年学子历史与中医药文化考察牵手行活动,自2019年首次举办并延续至今,2023年活动围绕陇原中医药、敦煌学与敦煌医学、西部人文与地理等主题,邀请多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展现了陇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在交流活动中,两校同学展现了彼此真诚相待、和谐相处、互相照顾的良好风范,增强了澳门学子的民族自信心和致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决心。

    五、教学质量评估与分析

    中西医结合学科面向研究生开设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心血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研究等二十余门专业课,学科研究生课程与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密切,有力的支撑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但目前全英文课程数量少。

    六、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

    本学位点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9人,占比不超过50%,需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充分调动学院全体教职工发现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对潜在引进目标的定向追踪机制,引培并举,着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强、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二)加强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增强学术交流。

    本学位点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人数较少,且年龄较大,较难以满足医学硕士学生培养要求;组织学科老师参与、参加医学学会的学术年会,学习、了解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鼓励老师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于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关课程数量较少,课程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按照学位点规划,增加专业课程数量,按照学校要求进一步进行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提升、加强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