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9-10-26   字体大小T|T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1月,前身为兰州医学院生物学暨遗传学教研室。谢小冬教授、岳凤珍教授为副所长。本所为遗传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研究所本着“立足西部、做好西部文章”的宗旨,对青藏高原和西北少数民族人类基因及疾病基因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创新展开了积极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同时,在学科交叉方面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研究所承担《医用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工作,其中《医用生物学》于2004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遗传学研究所现有教授4人,讲师5人,实验师2人,其中谢小冬博士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
       一、 研究所目前的研究方向为:
       1、致病基因定位克隆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关注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以西北和青藏高原重大疾病高发地区作为现场基地进行研究。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遗传病大家系在定位克隆致病基因方面有特殊的优势。我们将有效利用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成果和我国的家系资源优势,进行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 
       2、群体遗传学
       本研究方向在建立西北及青藏高原人口遗传资源实物资料库和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学科优势,创新思路,突破以往遗传资源只对应遗传信息的做法,将西北和青藏高原区域看作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把人群群体遗传信息与医学的、生理的、地理的、生态的数据结合起来,考察、收集、整理长期生活在该区域内的藏、回、东乡、撒拉、裕固、保安、土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及汉族群体的群体遗传状况,测定不同民族多个相关的群体遗传指标及人类学指标,同时考察该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不但研究单个族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而且研究群体健康和疾病的群体遗传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研究有关人群生理特征的适应性,从而系统而准确地了解西北和青藏高原区域主要民族的医学遗传学和群体遗传结构和动态。
       3、复杂疾病遗传学
       本研究方向在建立西北及青藏高原人口遗传资源实物资料库和数据库的基础上,主要集中于利用青藏高原及西北民族某些复杂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遗传模式和分子机理,基因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微观效用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环境?健康?疾病之间的作用规律等重大理论问题。
       4、临床遗传学
       本研究方向在建立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大量临床遗传资源基础上,主要从事对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并提出对疾病的预防措施。
       二、人才培养
       本中心将努力建成对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开放的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平台,吸纳校内外优秀的青年学子来中心进行科研工作,争取成为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遗传学科研培训基地,为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造就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交流合作
      (1)校内交叉学科合作
      本研究所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信息学院、物理学院,兰大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已建立实质性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生物学与民族学的交叉、生物学与医学的交叉、生物学与信息学的交叉、生物学与物理学的交叉。 
      (2)对外交流合作
       在合作交流方面,本项目组与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资源研究室、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国家大分子实验室、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北京市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检验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和学术关系;相信在今后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上会有更好的作为。 
      (3)对外合作项目 
       ①“中国西北人群的起源与迁移研究” 合作单位: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对方负责人:张亚平 院士;
       ②“胃癌患者若干cSNP突变的蛋白质组研究”合作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遗传所鲍时来创新小组  对方负责人:龚为民 研究员、鲍时来 研究员
       ③“甲硫氨酰氨肽酶功能研究”合作单位:国家新药筛选中心 对方负责人:李佳研究员 
      (4)举办国际会议 
       由我所具体承办的 “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暨第四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交流会”于2006年8月19号在兰州开幕。120多名来自国内外科研、临床、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这是首次在西北地区举办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介绍DHPLC技术在分子遗传学、肿瘤遗传学、临床基因诊断和其它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本次交流会为本地区生物、医学、化学领域的同行们提供了一次和国际前沿领域工作者直接学习、交流机会;有利于国内相关科研及临床检测工作者及时掌握国际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最先进的实验及临床检测技术,将有助于促进国内外医学遗传和医学基因组学研究交流和西部遗传和基因组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四、对外服务
       本研究所具有遗传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欢迎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或接纳其研究人员、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生来实验室完成课题。兰州大学的遗传学平台下的遗传学样本及相关信息也向国内科研单位开放。 
       本研究所同时还向社会提供无偿的遗传学咨询服务。
       五、科研项目
       1、甘肃省97重点攻关项目“生物指示高技术在甘肃省刑侦司法中的应用”,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2、 甘肃省2001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基因资源研究” ;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3、 甘肃省2002年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群体STR多态性分析及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4、 2003年甘肃省省长专项基金“利用新型抗病毒蛋白生产抗SARS药物的研究”,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5、2004年甘肃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利用植物反应器生产溶栓药物的研究” ,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6、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谱抗菌转基因甘草品种的建立”,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7、 2004年甘肃省中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IL-B基因SNP及IL-1RN基因VNTR与中国西北人群胃癌易患性的关系研究”,主要完成人谢小冬
       8、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河西走廊地区骊?人的群体遗传学研究”,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9、科技部“中国人口遗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中国特殊地理环境遗传资源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小冬
       10、教育部“中华民族群体遗传数据整合共享平台”,兰州大学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11、2007年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工作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地区人群先天性心脏病,胃癌易患性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 ,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12、2005年甘肃省软科学项目“甘肃省人类遗传资源平台建设研究”,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13、2007年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p53基因沉默结合端粒酶催化亚基的表达建立永生化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14、北京市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组纳豆激酶基因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15、兰州大学引进人才专项基金“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生物芯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16、国家“985工程”兰州大学第二批特色研究方向学科建设项目 “基因工程制药”,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17、兰州大学交叉学科青年创新研究基金“民族基因学创立研究”,项目主持人谢小冬
       18、兰州大学医学基金“不良妊娠大Y染色体相关基因的筛查”,项目主持人岳凤珍
       19、甘肃省中青年科技基金项目“西北高原地区心脏不停跳心内手术心肌NF-кB转录和ICAM-1表达的研究”,项目主持人岳凤珍
       20、2006年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Calpain10基因与甘肃回族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项目主持人张帆
       21、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人两个遗传性短指畸形大家系的基因研究”,项目主持人朱宏文
       22、2008年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计划“牙周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项目主持人冯利
       23、2008年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计划“FBW7基因与河西走廊高危人群胃癌发生的关联研究”,项目主持人吴骅
       五、遗传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和奖励有:
       1、著作           
      (1)《医学遗传学习题集》 2005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 谢小冬主编
      (2)《医学微生物学习题集》2005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 谢小冬主编
      (3)《医学免疫学习题集》2005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 谢小冬主编
      (4)《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2007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 谢小冬主编
      (5)《医学细胞生物学》2006年 科学出版社 岳凤珍副主编
      (6)《医学细胞生物学》2005年 复旦大学出版社 岳凤珍副主编
      (7)《医学细胞生物学》2004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凤珍副主编
      (8)《医学遗传学》2004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凤珍参编
      (9)《医学遗传学学习指导》2004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凤珍参编
      (10)《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2004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凤珍参编
      (11)《遗传病学》(专著)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凤珍参编
      (12)《医学遗传学》2007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凤珍参编
      (13)《医学细胞生物学导论》 2004年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冯利主编
      (14)《医学生物学》2007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冯利参编
       2、论文
      (1)Xie Xiaodong, Wang Xunling et al. (2001) Population study of three STR loci-HUMTH01,TPOX,and CSF1PO in Dongxiang, Hui, and Han from Northwest China.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119(2) : 258-259
      (2) Xie Xiaodong, Wang Xunling et al. (2001) Tibetan population data on the PCR-based loci: D16S539, D7S820, D13S317, HUMF13A01, FESFPS, vWA, HUMTH01,TPOX, andCSF1P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14(6):349-351
      (3)Xie Xiaodong, Wang Xunling et al. Genetic studies on the 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 locus D1S80 in Hui ethnic group of Northwest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accepted)
      (4)Yajun Yang, Xiaodong Xie et al. (2005) Allel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t Seven Y-Chromosomal STR Loci Among Five Ethnic Groups from Northwest China. J Forensic Sci. 50(3):734-736
     (5) WH Zhang, XL Wang, J Zhou, LZ An, XD Xie*. (2005) Association of interleukin-1B (IL-1B)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Chinese population. Cytokine.30(6):378-381
     (6) L Yi, YH Gu, XL Wang, LZ An, XD Xie*, et al. (2006) Association of ACE, ACE2 and UTS2 Polymorphism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Han and Dongxiang Populations from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34 (3):272-28
     (7)TK Guo, XH Zhao, XD Xie*, ZH Chen, CS Zhou, LL Wei , H Zhang. (2007) The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Lysozyme on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35 (3):353-360
    (8)You Chongge, Li Jianfeng; Xie Xiao-Dong*, Zhu Yan; Li Peiqiang; Chen Yirong. (2007) Association of Interleukin-1 Genetic Polymorphism with risk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Chinese Population.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45(8):968?971
     (9)Zhou Ruixia, An Lizhe, Wang Xilong, Wang Xunling, Shao Wei, Lin Gonghua, Yu Weiping,Yi Lin, Xu Shijian, Xu Jiujin, Xie Xiaodong*. (2007) Testing hypothesis of ancient Roman soldier origin of Liqian people in Northwest China: a Y chromosom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52:584-591
     (10) C-G You,Y-S Yin, X-D Xie, J Ju, Z-P Wang, Y-R Chen. Sex Influences on the Penetrance of IL-1B and IL-1RN Genotype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2007)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35 (3):323-328
     (11) Z. Li ,W. Yu, X. Xie*, P. Li, G. Tiankang, W. Zhang, L. An, X. Wang. (2007) Association of gastric cancer with tyrosine hydroxylase gene polymorphism in a northwestern Chinese population. Clin Exp Med 7(3):98-101
     (12) Ruixia Zhou, Daqun Yang, Hua Zhang,  Weiping Yu,  Lizhe An,  Xilong Wang,  Hong Li, Jiujin Xu,  Xiaodong Xie*. (2008)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wo Yugur sub-clans in Northwest China: a case study in paternal genetic landscape. Annals of Human Biology, 35, (2) :198 -211
     (13)Ju-xiang Liu, Jing Liu, Pei-qiang Li, Xiao-dong Xie*, Qian Guo, Li-min Tian, Xiao-qin Ma , Ji-ping Zhang, Jia Liu, Jing-yuan Gao(2008)Association of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1c gene polymorphism with type 2 diabtets mellitu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blood lipid levels in Chinese populatio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82(10): 42-47
     (14)Jing Liu, Jing-yuan Gao, Ji-ping Zhang, Pei-qiang Li, Ju-xiang Liu, Jia Liu, Xiao-dong Xie*(2008)Evalu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tinal binding protein 4 polymorphisms and type 2 diabetes in Chinese by DHPLC. Endocr, DOI 10.1007/s12020-008-9097-3
      (15)Sun Litao, Gong Weimin,Bao Shilai,Zhou Zhongwei,Xie Xiaodong*(2008)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talytically active human PRMT5 in Escherichia coli.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35(7): 801-806 
      (16)谢小冬,王勋陵等“甘肃汉族人群D1S80基因座多态性分析” 《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15(2):93-94
      (17)Xie Xiaodong, Wang Xunling et al. “Tibetan Population Data on the Multiplex Short Tandem Repeat Loci-D16S539,D7S820, and D13S317”,《遗传学报》,2001,28(6):487-492
      (18) 谢小冬,王勋陵等“甘肃回、汉族人群D1S80位点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85-90
      (19)谢小冬,王勋陵等“从群体遗传的DNA线索探讨东乡族族源问题”《民族研究》,2002,(1):35-39;(全国社科类权威刊物)
      (20) 谢小冬,陕雪梅 “回族起源的DNA证据”,《回族研究》,2002,(3):75-78
      (21) 陕雪梅,谢小冬“怎样正确表达英语倍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38(增刊):144-147;
      (22) 侯路珍,刘发央,谢小冬“萝卜抗菌肽基因AFP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3):245-248 
      (23)杨亚军,安黎哲,谢小冬“论生命科学与人类学研究的交叉和融合”,《西北民族研究》,2004(4)64-75
      (24) 杨亚军,谢小冬,安黎哲“甘肃临夏回族群体8个Y-STR基因座单倍型频率5查”,《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20(1):47-48
      (25) 侯路珍,刘发央,谢小冬“启动子actin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草原与草坪》,2005,(3):66-68;
      (26)杨亚军,安黎哲, 王勋陵,谢小冬*“Human Y-specific STR haplotypes in Dongxiang ethnic group from Northwest China”《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34-38
      (27) 张伟华,张爱萍,刘玉琴,安黎哲, 谢小冬“IL-1B基因SNP与中国西北人群胃癌高发风险相关”《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15(10):1477-1479,1459
      (28)周瑞霞,安黎哲,伊琳,杨亚军,王勋陵,张伟华,郭茜,谢小冬*“中国甘肃三个特有少数民族、回族和汉族DYS287、DYS19的遗传多态性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2):38-42
      (29)  谢小冬,王希隆,周瑞霞,马克君“回族学研究新视角?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在回族学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回族研究》,2006,(4): 27-30
      (30) 钱瑾,刘发央,谢小冬,贾彪 “紫花苜蓿高频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33(1):48-50
      (31)  伊玲,顾远晖,周瑞霞,谢小冬“东乡族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1):77-81
      (32)Xie Xiaodong , “Studies of DNA polymorphism in Tibetan, Dongxiang, Hui and Han Ethnic Groups from the East Edge of Tibetan-Plateau”, HGM2002, 2002, Shanghai,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pp239
      (33) Xie Xiaodong , “A new vision of Hui Ethnological Evolution Analysis: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genetic and bioinformatics in the study of Hui origin”,第二届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宁夏,第二届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pp19-23
       3、科研成果及专利  
      (1)“一种利用植物反应器生产抗爱滋病药物的方法”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03100582.9
      (2)甘肃省97重点攻关项目“生物指示高技术在甘肃省刑侦司法中的应用”,该项目目前已通过甘肃省科委主持的鉴定,并获得“兰州市200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3)甘肃省2001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基因资源研究”结题
      (4)甘肃省2004年中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IL-B基因SNP及IL-1RN基因VNTR与中国西北人群胃癌易患性的关系研究” 结题,并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登记号:20055552)
      (5)甘肃省2002年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群体STR多态性分析及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结题,并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登记号:2006y0032)
      (6)2003年甘肃省省长专项基金“利用新型抗病毒蛋白生产抗SARS药物的研究”结题,并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登记号:2006y0183)
      (7)2005年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一种提高管花肉苁蓉愈伤组织主要药用成分的细胞工程技术” 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登记号:2006y0284)
      (8)2008年“输血相关传染病病原抗体检测蛋白芯片制备研究” 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登记号:2008y0236)       
        4、荣誉
      (1)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885)
      (2)2006 年“IL-B基因SNP及IL-1RN基因VNTR与中国西北人群胃癌易患性的关系研究”获甘肃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3)2008年“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基因NCF1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及临床应用”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2002年“实验动物胚兔牙胚发育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研究”获甘肃省医学科技三等奖
      (5)2000年“生物指示高技术在甘肃省刑侦司法中的应用” 获得“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6)1999年“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在根尖肉芽肿中超微结构的研究”获甘肃省医学科技三等奖
      (7)1997年“牙周炎局部组织免疫细胞学及临床遗传因素的探讨”获甘肃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8)2006年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9)2007年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