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血液病学、人体组织胚胎学专家、教授 张爱诚

发布时间2019-04-20   字体大小T|T
    张爱诚--血液病学、人体组织胚胎学专家、教授
    张爱诚(1920.5-1990.5) 笔名一刚,吉林盘石人。1944年毕业于沈阳盛京医科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员,兰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兰州分会会员。政协甘肃省委员会三、四届委员。
    1944年任沈阳市德琛内科医院医师,沈阳辽宁医学院助教。1947年8月到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科任讲师、科负责人,并兼附属医院化验室医师。
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后,任兰州大学医学院讲师。1950年晋升为副教授,后晋升为教授,教授组织胚胎学、实验诊断学、内科血液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60年兰州医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11人,他招王先荣、卜积康2人)。医学院解剖科主任,组织学、胚胎学教研组主任。内科教研组血液并研究所名誉所长,内科学教研组主任;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室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
    1949年9月任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解放军代表、校院系领导、学生代表组成,医学院有院长乔树民,张爱诚二人)。
    血液病、人体组织胚胎学专家。主要著有《实用血液学》(1952年出版,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血液实验室技术专著,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工作者,受到军委后勤卫生部嘉奖),《人体胚胎学纲要》(1951年),《组织学实验教程>(1948年),《组织学纲要》(1952年12月出版)。《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合编》。研究成果,论著有《兰州地区100例汉族血液中的白细胞分类》(1947年开始,当时学校地址在上西园、条件非常艰苦、科室内无一台显微镜、从中央医院借来显微镜和玻璃切片做研究、刘志勋技术员协助),《三例恶性疟疾的贫血分类检查与其一例含有半月型红血球的报告》(1949年),《兰州ABO血型的调查报告》(1951年),《对血液的造血器官中之细胞命名的商讨》,《甘肃玉门及白银两地区的白血病发病率的调查报告》,《妊娠期巨幼贫造血过程中无丝分裂的观察》,《再障及白血病的cAMP、cGMP改变》,《白血病的染色体研究》《氯霉素致急性白血病》等多篇。并参与中国医科院血研所主编《临床血液学》部分章节的编写。
    兰州地区血液病学的开拓者。他1947年开始收集整理血液病学相关资料,1952年教授血液病学,他平日刻苦治学、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整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并收集大量正常人和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涂片,创建了资料库,培养了血液病学学术梯队。1961年到附属医院工作,他对建立兰州医学院血液病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兰州及至西北地区血液病学的先驱,并在全国有很大影响。他在诊断血液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和马兰芳教授承办了多期西北地区及甘肃省血液病学习班,为省内外培养了一大批血液病学方面的人才。他创建的血液病科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至今在西北地区享有盛誉。
    曾任中华医学会兰州分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兰州分会筹委会负责人。西北五省白血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华血液学会筹委会委员。卫生部输血及血液学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国输血协会名誉理事。中国解剖学会、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会委员。《国外医学-血液学分册》特约编辑。《中国输血杂志》副主编。
    1980年调任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研究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期间赴美国西雅图参加世界第13次国际肿瘤会议;赴英国爱丁堡、格拉斯哥、伦敦三所大学学术交流,考察血液病学。任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常委,暨南大学支社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广东分会顾问,筹委会委员。广东省研究生学术研究会顾问。
    1986年调任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任教授,技术顾问。北京安贞医院内科血液病专业技术顾问。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内科诊断学,组织胚胎学,血液病学等专业的教学、医疗及研究工作。尤其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甘肃工作了三十多年,为兰州及至西北地区招收并培养了大批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的血液病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把兰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不但把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奉献给了陇原杏林,而且在调离后一直情系兰州、关心甘肃的医学教育事业和兰州医学院的发展。1990年11月,家属秉其兴学育才,嘉惠后学的遗愿将毕生收藏、使用的中外文医学专业书刊近5000册,全部捐赠给原兰州医学院图书馆。